埕誌01.十月號.農

10/10/2014 Unknown 0 Comments


















封面故事┐


きく菊花阿嬤

小小的菜園,小小的土地,
即使沒有豐饒的物產,
但小農不吝嗇地與朋友分享辛勤栽種的成果。
看見了小農對於土地的關愛,與對家人、朋友的愛。




┌埕裡大事┐

西拉雅—大地守護者

文字/葛証議    圖片提供/西拉雅文化山城社區合作社

  早期平埔族西拉雅部落,由於獵場與土地都屬於社有族產,各戶並沒有屬於私有的土地。所以社會分工,以男獵女耕為其特色,亦即「番婦耕穫、樵汲,功多於男;惟捕鹿不與焉」因為農耕只是副業,大都採行粗耕方式,亦即「不深耕,不灌溉」,而無精耕的技術,不但採取「場工畢,仍荒其地,隔年再種,法如之」的輪休農耕方式。照顧好大自然,大自然自然會回報你。有好的空氣、好的水、好的土,還有好的有機食物。



大自然的秘密


  古老的農民從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知道大自然的秘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就是一種大自然的秘密,除了氣候節令,農民還碰到很多大自然的秘密:土壤是有生命的,它也會老化,你種了作物,蟲就會來,野草也會來,作物也會生病,農民就一代代累積經驗去探討這些大自然的秘密。


自然農法只是復古而已


  自然農法不是新興的農法,在沒有化學肥料與化學農藥的時代,農民幾千年來,都是從大自然運行裡學來的自然農法來耕種,所以一片田可以父傳子、子傳孫,傳了幾千年,田還是可以長出東西。
  土本身就是活的,只要讓土保持活著,她就有足夠的營養來滋長植物。每種不同的土壤,像人一樣,都有她不同的個性和問題,農民需要去瞭解他的土地,才能去照顧她,保持她的活性。


友善環境、土地、人群


  大自然本身有她的自然生態,因為有生物鏈,所以世界才能這樣生生不息,自然農法就是更去瞭解這種自然生態,昆蟲、作物、土壤,甚至細菌的生態,以相生相剋的方式來減低病蟲害。自然農法絕對不只是把化學肥料改為有機肥料,化學農藥變為天然農藥而已。自然農法最重要的是去做環境的保護和生態的維持,讓土壤發揮她的活性。


天人合一共生


  新化區扁擔崎部落生態園區為了要確保秋葵、扁豆、玉米、蕃茄、蕃薯等植物能平安長大,園區農夫依照自然農法中的共生栽培,將植株較高的玉米,提供給蕃茄、扁豆攀爬,個頭較低矮的蕃薯、南瓜覆蓋土地,使雜草不易生長,將這些植物雜種在一起,不但有互補效果,土地得到養分也可更充分利用、更健康,避免土壤流失及紅磚化等,這就是所謂的「共生栽培」。

  田裡被野草侵佔,也是農民的困擾,化學除草劑一直是慣行農法的法寶,但它也是大地的殺手。自然農法看到野草,就把它用手或機器拔掉、或用地面覆蓋的方式、種間作物或用綠肥作物來驅除野草。譬如可以種苕子草,它就是覆蓋性植物,可是不會覆蓋住主作物,甚至還可以防止土壤水氣外發,保持土壤的濕潤,同時也是一種很好的綠肥。


西拉雅部落願景


  因自然農法,使生態園區和部落能緊緊結合,共同描繪部落願景—讓人們愉悅的品味西拉雅生活。我們的目標就是要成為幸福的西拉雅部落;透過學習使「親切、合一、儉樸、關懷、複合」成為社區的價值觀,從空間的美學、幸福的感動、專業的態度、細活的品味,分享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大地之間的共榮共生,讓長期處於邊緣化的口埤九層嶺部落,能有機會展露自然山林之美、歷史語言之悅耳,並培養青年團隊之認同感與責任感,進而深化其在地行動,讓Siraya 展翅—幸福出發。



葛証議—西拉雅文化山城合作社理事長 


        西拉雅文化山城合作社的成立,是基於解決休耕、老化人口問題,以多樣化銷售方法,增加農業的收入,改變農產品委託銷售的限制,以推行整合生產種植計畫為主,作物種植前,經土壤診斷,合理化施肥,不使用化學肥料,並持續以有機肥料(堆肥及綠肥作物)維持土壤活力,以綠肥、芋、菠菜、胡蘿蔔輪作,建立作物輪作系統,主要以牧草、豆類為綠肥作物,可增加土壤有機質、預防土壤性病原。





┌在地生活觀察┐

互助合作的友善情誼

紀錄者/李嬿秋

  幾次在新化國家植物園外與小農聊天的過程中發現,擺攤販售的小農們,幾十年來,都在這裡販售自家農產品。每天清晨採完蔬果後,大約六點多開始,小農們陸陸續續前來擺攤,雖然沒有畫格子,但是每個人都有固定的位置。平常日大概就只有五、六位小農固定擺攤,假日則會再多幾位小農及外來的攤販。


 
     觀察小農們的過程中,看到一種特別的現象:當遊客出現時,便開始大聲吆喝,吸引遊客目光,若有遊客上門採買後,也會再幫忙介紹隔壁攤,直說隔壁的菜也很好、很新鮮,互相推薦農產。阿嬤笑著說:「平日在這邊大概也只能賺個兩百塊,生活不好過。假日頂多再多個幾百塊而已啦!有時候菜沒有賣完,大家還會互相換菜,彼此照顧。」而這群賣菜的阿公阿嬤們,就這樣相互照顧、陪伴了數十年。

  阿公阿嬤除了販售自己種植的蔬菜水果,也會幫從外縣市來擺攤的農民販售商品。例如:固定每個禮拜六日都會來擺攤的王阿公,遇到從外地來販售農產的攤商,不僅會告訴他們當地的銷售生態(小農間良性競爭的眉角),還會協助販售。與遊客互動的時候,除了會替自己的農產說故事以外,也會幫外地來的小農講述他的農產故事,讓遊客安心地購買。在這裡常可看到阿公阿嬤開心的笑容,熱絡地與遊客互動耐心地細說蔬果的故事與烹調方式。但是我們也觀察到有些遊客還是希望能夠買到賣相佳的產品,對於被蟲、鳥咬食過的蔬果自然提不起興趣,只蹲在攤子前面,隨意翻翻就離開了,看到小農們臉上的失落,讓人於心不忍,但是阿公阿嬤們又很快地再調適好心情,繼續對著其他的遊客吆喝、解說。





┌埕裡的人們

默默守護土地的小農們

文字/吳書儀   攝影/林嫣如

  2014年四月,受到龍燈農藥廠事件的衝擊,我們團隊一直在思考著如何追求「美好的生活」,這不只是靠自己創造,而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在新化國家植物園外面,有一群默默無名的小農,沒有招牌,沒有整齊的擺設,只是以一塊帆布、幾張報紙鋪在地上,就地做起生意來,充滿自信地與遊客們介紹自家農產品。
  這些小農們賣的農產品不是那麼漂亮,甚至有些還被蟲或鳥啄食,但是他們幾乎都用友善環境的農法栽種。七十幾歲的小農—謝先生,笑著跟我們說:「都是自己家裡種的啦!也吃不完,假日就拿來這邊賣啊!」夫妻倆親切的向遊客介紹自家的農產,謝先生負責竹筍,謝太太負責其他蔬果。擔心遊客不會處理筍殼,謝先生還會主動詢問是否需要去除筍殼。而在幾攤之外,有一位年近七十的陳阿姨,除了新鮮的蔬果類外,還有自家養的土雞所生的蛋、自製筍類加工品與菜脯,每當我們問了一樣產品,阿姨就會很熱心地向我們介紹烹調方式與口感。

  與幾位小農攀談後,發現在這裡擺攤的老人家們,多數是把家裡種的蔬菜拿出來販售,依循著季節與農民的栽種習慣為主,有些客人與小農成為了好友,還會預先打電話詢問、訂購當季生產的蔬菜。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得知新化國家植物園裡,住了一位阿嬤,多數人都稱她きく(音 Kiku,菊花的意思),在住家附近有一塊一分多的田。與菊花阿嬤接觸後,厚臉皮的拜託菊花阿嬤帶我們到菜園裡看看。一踏進菜園,迎面而來的是山上最出名的小黑蚊,看到我們頻頻抓癢,菊花阿嬤笑著說:「就跟你們說不要來了吧!」我們一邊抵禦蚊蟲的攻擊、一邊在菜園裡尋寶。菜園裡種了麻竹筍、絲瓜、高麗菜、地瓜葉、過貓等蔬菜。因為從小務農的關係,所以對菊花阿嬤來說,務農工作並非難事。只是菊花阿嬤的菜園沒搭設遮陽棚,近幾個月來天氣炎熱,在烈日下長時間的曝曬,蔬菜較不容易存活,大約要等到10、11月才能有蔬菜販售。目前菜園裡主要的作物是絲瓜、麻竹筍、地瓜葉及粉薯等較耐熱的作物,最近有些剛栽種的小白菜幼苗,但因天氣太熱加上午後雷陣雨,菜苗的存活率很低,菊花阿嬤邊笑邊整理菜園說:「最近沒有賣菜,都在處理麻竹筍,有時候自己載竹筍到植物園門口賣,或是到加工廠協助加工筍類製品。客人常打電話來要買菜,我都說沒有菜可以賣啦!」

  在阿嬤的菜園裡,環顧四周,沒有自動化的灑水器,也不見農藥罐、除草劑,只有一個簡單的工寮、澆花器和一大袋有機肥料。好奇的問阿嬤怎麼沒有使用農藥,她笑著說:「沒錢噴啦!農藥那麼貴,有機肥已經夠貴了還噴農藥!」其實阿嬤從以前就沒有使用農藥,因為是種給家人吃為主,全靠徒手抓蝸牛、害蟲來保護菜苗,阿嬤說:「蟲吃剩的才是給人吃的。」

  固定向阿嬤買菜的客人還說:「就是因為你的菜有被蟲吃,我們才敢吃啊!」因此,更堅定了阿嬤不噴灑農藥的信念。她驕傲的說:「有菜可賣的時候,每逢假日,早上八點多就賣完了。」11月左右,阿嬤也會在自家外面的空地販售碳烤地瓜和雞蛋,地瓜與雞蛋雖然不是自家生產的,卻也是經過阿嬤嚴格挑選由產地新鮮直送的產品。因此在冬天時,氣溫較低,許多登山客來買烤地瓜時,除了滿足口腹之慾,也會一邊圍著鐵桶取暖,一邊跟阿嬤聊聊天,許多客人也因此和菊花阿嬤成了好朋友,常常打電話和她聊天、噓寒問暖。

  陪著阿嬤回家時,碰巧遇到一對從台南市區來的鄭姓夫妻前來與阿嬤攀談,原來他們是常和阿嬤買菜的客人。鄭太太說:「當初覺得菊花阿嬤很健談、待人親切誠懇,所以只要到植物園運動,都會去找阿嬤買菜,而且阿嬤還邀請我們一家人到田裡親自體驗農作,因此知道阿嬤的栽種理念,吃起來覺得比較安心,所以持續跟阿嬤買菜已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了,甚至還因此成了好朋友呢!」阿嬤回想著說:「那時候他們的小孩都才念國小而已,現在已經開始工作賺錢了,你看這多久了!」看著他們的互動,就像一家人一樣,也讓獨居的菊花阿嬤擁有許多像家人般的朋友陪伴著她。





┌埕裡五四三

社區服務小種籽

引言/吳書儀

  今年,新化高工的王教官,帶領著社團學生們參與協會社區營造工作。學期中,教官帶著學生們到武德殿協助環境整理、學習導覽簡介;暑假時,因教育部的學產基金計畫,更有二十名學生前來協會學習。學生們分組進行各項的社區服務工作,協助環境清潔、調查老厝故事、協助規劃遊程與觀光導覽,以及社區關懷等工作。這群新化高工的學生們,在炎炎夏日裡,揮汗為了社區服務,走進大街小巷挖掘故事、陪著老人家聊天,在他們的心中種下了一顆為社區服務的小種籽,我們期待著種籽能夠發芽、成長、茁壯。也希望有更多居民加入協會志工的行列,不分男女老幼,一起為我們生活的地方盡一份力。



新化高工/蕭雅吟
     
  在志工活動的這段時間,看到了很多也學到了很多。這次暑期工讀的性質,有別以往的志工服務,這次的服務項目更多、內容更多元也更複雜了,或許這就是一個可以磨練自己的機會吧!

  而我身為新化人,每天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著,卻總是走馬看花的走過,從來不會去發現這裡哪裡改變了,哪裡變更美了,就像一個局外人,彷彿不管發生多大的事我都不會去發現去察覺。

  感謝教育部學產基金補助暑期工讀給了我們這樣的機會,讓我們有幸可以與新化社區營造協會合作,可以去發現地方的文化特色和在地的故事!以前我對新化毫無感覺,對我而言就只是一個讓我居住和生活的地方;現在我可以侃侃而談的說出新化的歷史和故事。以前做志工就只是單一行程、單一服務;現在可以學習到多元的發展和面向。從暑期工讀開始的第一天到現在,我看到了每個人的成長、每個人的努力和每個人的改變。從一開始的磨合期和過渡期,到現在終於要享受甜美的果實時卻已經要結束了!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只希望下次還有機會可以參與,可以發現更多美好的事物!最後的最後還是要感謝教育部學產基金,讓我有機會參加這次的活動,相信活動結束後每個人臉上都會洋溢著幸福滿足和快樂的笑容!





埕裡新鮮事┐

旅食大目降套票開賣了!

文字/林嫣如    圖片提供/新化社區營造協會

  今年,新化誕生了「郡九街庄觀光標章聯盟」,希望藉由在地文化資產與觀光資源之整合,串聯外部景點,吸引外地的遊客來此遊玩、享受在地美食,並為聯盟夥伴注入創新思維及創新模式。經過半年多的努力下,終於推出了這份套票—「旅食大目降」,內容包含了新化國家植物園與虎頭埤風景區門票、旅食地圖及店家介紹、標章聯盟店家現金折價券、手繪明信片兩款及老街建築手繪小海報。



對套票有興趣的民眾或是欲加入標章聯盟行列的店家

歡迎來電06-5903409 ,或寫信至本會信箱:sinhua_ca@yahoo.com.tw
將有專人為您服務。

刊物索取地點:


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臺南市立圖書館總館、新化區公所、新化圖書館、新化區各里辦公室、新化演藝廳、楊逵文學紀念館、新化武德殿、郡九街庄觀光標章聯盟店家、慕ㄇㄨˋ紅豆

下期主題預告:【日治(一)】


歡迎民眾踴躍投稿,與我們分享關於在地的生活記憶。
稿件請寄至:sinhua_ca@yahoo.com.tw 或洽詢新化社區營造協會 06-5903409 吳小姐


0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