埕誌02.十一月號.日治(一)

11/10/2014 Unknown 0 Comments

















┌封面故事┐

走過日治時期的新化

寧靜的街道,帶著風情萬種的面貌,走過百年塵囂。
昔日,是繁榮的交易聚集地;而今,是常民生活的文化重心。
隨著長輩的話語、沿著歷史足跡,共同找回新化郡過往的記憶。





┌埕裡大事┐

由老照片談起.....

文字/陳秀枝 照片提供/陳秀枝

        有天傍晚,我在教會的陪讀班教小朋友時,手機突然響起,原來是新化社區營造協會的吳小姐打來的,她邀請我寫一篇有關日治時期的文章,讓我非常驚訝,腦子裡頓時浮現:「我可以寫嗎?我是台灣光復後出生的孩子,我會寫嗎?」

        見面後,吳小姐告訴我:接受過日本教育的長者們或是其後代,可撰寫當時的生活情形。一語驚醒夢中人,我的父母都曾接受過日本教育,我小時候,常常聽到父母敘述日治時期的種種,原本打算封筆的我,竟然興起執筆的念頭,一來算是紀念家父,二來也鼓勵家母勇敢的生活下去。














     
        當晚,夜闌人靜,我翻箱倒櫃,找出一本泛黃的相簿,看見寫著「昭和十四年」的老照片,父親英挺的樣子,懷念思緒油然而生,眼淚一滴一滴的掉下來……

        我的父母都是昭和元年(民國十五年)出生的,因為家境不好,所以直到昭和十四年(民國二十八年)才開始有照片出現。父親的照片比較多,有全體師生到南部旅行的紀念照,其中一張背景有燈塔,看起來好像是鵝鑾鼻燈塔;又有一張是在台中神社階梯上的合照;另外有一張很有趣,相片上寫著:「昭和十六年五月五日相撲大會寫真」,照片裡五十幾個男生袒胸露背,只穿著短褲,個個顯現雄壯魁武的樣子,以現代的說詞是:「好酷喔!」

        有一張照片,令我注目良久,底下有一排字:「新化農業專修學校學寮生紀念──昭和十五年三月廿二日」每個學生穿著整齊的制服,又戴著帽子。我手拿放大鏡,仔細的、努力的來回搜尋,明明知道父親是其中之一,卻始終無法確認哪一位才是,不禁後悔父親在世時,沒請他在旁註明。幸好有一張昭和十八年(民國三十二年)的,我一眼就認出父親,他那英俊瀟灑的樣子,絕對錯不了。


▲左二為作者之父親


▲左起為作者二舅、大舅、外婆、母親之合照



   
   
        小時候,我常常看到父親寫信到日本,而父親也常常收到日本寄來的信。後來才知道父親和當時教導他們的日本老師,不間斷的互相通信。有時候,我們還會吃到日本老師寄來的糖果呢!真是吃在嘴裡,甜在心裡!這種師生情誼之深,以及尊師重道的態度,一直影響著我們的為人處世,到現今,我們仍然以父親為榜樣,不忘師恩,和師長們依舊保持聯繫。


        母親的照片,在日治時期比較少,雖然少卻很有價值。有一張是外婆、母親、大舅和二舅的合照,這張彌足珍貴,因為沒多久,就發生生離死別的事情。當時爆發太平洋戰爭,大舅被日本人徵召去當兵,在一次征戰中,不幸罹難,從此再也回不來了。聽母親說,大舅會拉小提琴,會種蘭花,是一位文人雅士,如今只要想到大舅,母親就淚流滿面,非常不捨。

        二舅是到泰國去做工,那時,政府鼓勵年輕人到南洋去發展。想像一個十八、九歲的孩子,離鄉背井,隻身在外,人生地不熟,是要如何過日子呢?所幸二舅韌性堅強,從小工開始做起,慢慢地也經營了一家工廠,然後在那邊娶妻生子。曾經一度經商失敗,後來重整旗鼓,東山再起,又讓他做起來了。買地蓋屋,有雙車庫,又有一個好大的庭院,孩子們也都成家立業,過得不錯。二舅回台來玩時,和母親總有聊不完的話題,回泰國時,行李箱裝滿「歌仔戲」的錄音帶,以及許多醬瓜,因為想念家鄉的味道啊!


▲合照後方建築物為民國三十六年郡役所,今已拆除







 
  日治時期,父母曾在新化郡役所上班,在那兒相識,隨後結婚。母親說當時生活環境不好,兩人各自帶著一個包袱,共同牽著一輛腳踏車,就這樣嫁過去了。那時正值戰亂,昭和二十年(民國三十四年),美國軍機瘋狂轟炸台南地區,父母常常心驚膽跳的躲進「防空壕」(防空洞)。後來兩顆原子彈,炸毀日本的企圖心,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十月二十五日臺灣光復了,普天同慶,結束日本的統治。

        我知道,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歷史,而我家的故事越久遠越令人懷念。真希望國與國之間,不再有戰亂;人與人之間也不再有紛爭,讓大家都能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那該有多好哇!祈盼!





陳秀枝


       新化國小退休老師,父母曾於日治時期,任職於新化郡役所。目前擔任新化基督長老教會陪讀班教師、新化區博愛關懷據點志工、演藝廳志工。





┌在地生活觀察┐

1934街役場古蹟餐坊

文字.攝影/林嫣如

        佇立在中正路與忠孝路的交叉路口,平日午後,不見太多遊客駐足拍照,反而更顯街役場的沉穩。副店長說 : 街役場營業至今已有四年半,沒有太多的商業行銷,反而是以配合公所、文化局的活動,來增加餐廳的曝光率。畢竟這裡本身是一座古蹟,藉由推廣、維護,就是一種行銷了。而身為台南人的老闆娘亦是餐廳的公關,她將眼光寄託於長遠,希望能振興整個新化,而不是只有街役場得利,從言談中,可以感受到店家對於維護古蹟的使命與在地情感。


        偌大的餐廳內部,一樓與二樓皆有用餐區,座位與座位間保持著適當的距離。因店長就是主廚,對於餐點的基本原則是:不使用料理包、味精、果糖,並會隨著季節呈現不同的水果沙拉,也會將在地的農特產融入菜單中,例如礁坑社區出產的橄欖做成的綠鑽石橄欖鍋。接近入口處的伴手禮櫃上,陳列著自製的鳳梨酥,以及與經發局合作研發的鳳梨酵素軟糖,一小顆黃澄澄的軟糖,散發著甜蜜的香氣。


▲日治時期街役場 ( 照片由劉榮義先生提供 )


▲搬遷後之街役場





┌埕裡的人們┐

找尋日治時期的痕跡

文字/吳書儀 攝影/林嫣如

        為了更了解日治時期的生活情形,來到老街上,找到經歷過清朝、日治,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的晉發米店,與第四代的老闆──楊振宗老先生聊聊日治時期的生活。楊老先生想了想,笑著說  :「當時念長榮中學時,每天都必須從新化坐公車到台南火車站,再走路到學校,排隊也要排得很整齊,由班長帶隊走進學校,不像現在學生們三三兩兩的走在路上。而且男女生走在一起,是絕對不行的,教官就會過來制止!」楊老太太也跟著說:「當年我們在車上就認識了,只是在車上都不能講話,到後來是媒人來提親才結婚的,當然也沒有自由戀愛的機會。」而且日本人非常重視禮貌,所以學生在校園內行走時,遇到老師或學長姐,都必須鞠躬行禮,以示尊重,如果沒有行禮,還會被學長姐教訓呢!一旁的楊老太太則笑著說,她記得當時學校有以髮型區分年級的規定,但剛入學時,她因為忘了剪頭髮,反而被新生行禮,現在想起仍是相當有趣的回憶。

       當時在教學方面也十分重視,除了本國(臺灣)歷史,日本老師也會教西洋史、東洋史,甚至一個科目會有二到三位老師負責,為的是讓學生學得更專精。聊著聊著,楊老先生感慨的說:「雖然當時管教嚴厲,但是日本老師鮮少打學生,對於人品的要求很嚴格,告誡大家做人一定要誠實、尊師重道、孝順忠誠,因此,不但教育出不少人才,即便是來到台灣的日軍,也不會為非作歹,維持著良好的社會風氣。而且當年不是只有教日本的教材,連司馬光打破水缸救人的故事也都列入教材內,只要是有教育意義的好題材,都會拿來教學生。」而年輕時曾從事教職的楊老太太說,學生若從國外回來,也都會來探望她,直到現在仍保持著良好的師生關係。




▲陳秀枝老師提供父親的在校成績單,由此可看出日治時期對課業的細分。





     

      日治時期,新化是個非常熱鬧的地方,回想著過去繁華的生活,楊老先生說,每到過年期間,整條老街的騎樓下總是擺滿了攤,有時候到晚上11點還是有人在做生意,充滿了熱鬧的年節氣氛。除此之外,也曾舉辦消防員救火比賽、農特產品品評會等活動。他指著牆上的老照片說,那是大正13年時,由隸屬於台南州的新化郡,在郡役所前 (現在稱舊分局廣場) 舉辦的農特產品評會,負責展售新化、善化、新市、安定、山上、玉井、楠西、南化、左鎮等九個街庄的農產品,高達兩千九百多件 ! 可說是相當的盛大 ! 在米店的牆上,掛有許多的老照片,楊老太太看著牆上的照片,一一的解說照片的內容,聽著聽著,彷彿也回到了當時的時空中......


▲大正13年舉辦的農特產品評會,類似現今的美食展


▲官方製造的穀糧測量工具,上頭刻印單位詞、穀類用的字樣與右上角的官方印記






        早期對於「度量衡」的制度也相當重視,測量的工具一定要由官方製造的,楊老太太搬出了米店的鎮店之寶,楊老先生說:「這個東西一定要官方製造,上面刻有官方印記,有這個才能拿出來秤米,如果被看到不是用官方製造的,可是會被抓去懲罰的!」可見當時日本人就想到了避免商人偷斤減兩的不肖行為,做出了嚴格的規範  !  就連大型秤也是官方製造的,但光復後,上面寫有日治相關的字樣就被破壞了,只留下「臺灣」兩字。可愛的楊老太太為了要解說如何使用秤,還親自站上去示範,不小心把體重都暴露出來了呢 !

       受到日治時期的教育影響,直到現今,楊老先生與妻子,仍時常使用日語書寫、對話、稱呼對方。楊老太太笑說:「因為我的名字用日文發音是Ra Hō,有一次,鄰居悄聲的來問我:『為什麼妳先生都叫妳"老查某"?』」讓一旁的楊老先生不禁莞爾一笑。


後記          

        某天下午三點多,再次造訪晉發米店,將初次訪談的內容整理完交給楊老先生校勘。老先生戴起了眼鏡,專注的看著稿件內容,當時的空氣,彷彿瞬間凝結,令人有些坐立難安,只能靜靜地等待著,直到楊老先生摘下眼鏡,開口說 :「對,寫的沒錯!」那靜止般的時間才終於得到解脫,繼續滴答滴答的向前走。在這等待的過程中,從楊老先生專注的神情,讓我們感受到經歷過日本教育的長輩,凡事謹慎的態度,實在是令人敬佩。

晉發米店

地址: 臺南市新化區中正路439號
電話: (06)590-7232
晉發米店的老闆與老闆娘很樂意向民眾介紹老店的故事唷! 

1934街役場古蹟餐坊(標章聯盟店家)

地址:臺南市新化區中正路500號
電話:(06)590-5599

歡迎購買旅食大目降套票,一起遊走新化。





┌埕裡五四三┐

武德殿與我

文字/導覽員  陳楠修 攝影/2013年西拉雅大目降攝影展 入選作品 王崎

      小時候偶而經過武德殿附近,從來沒注意到有武德殿的存在,只記得消防分隊停了許多紅色消防車,消防分隊前面是新化戶政事務所及新化警察分局,也就是日治時期的新化郡役所所在地。另外,印象中也記得附近有一些日式宿舍,地基架高、黑瓦、黑木造房屋,曾聽母親說那些是日本人住的房子,住那裡的日本婦人很和善,可以拿番薯和日本婦人換花布,在那物質缺乏的年代,仍然存在著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日本人撤走後,這些宿舍改由軍公教人員及眷屬使用。

        新化武德殿始建於日治時期的大正十三年(1924),而早在明治時期因於甲午戰爭的勝利,使當時的日本瀰漫在軍國主義思潮與提倡武道精神之影響下,於明治二十八年(1895)創設「大日本武德會」,後又於大正九年(1920),在州、廳設「支部」;  郡、市設「支所」;  街、庄設「分會」。新化武德殿是在這種時空背景下產生,成為武德會台南州支部、新化郡支所的演武場,當時專供練習柔道、劍道與弓道之用。曾聽附近的長輩說,那時常常聽到日本人練劍道和柔道的打鬥與吆喝聲,日本人走後住進了一些軍警眷屬,打鬥聲與吆喝聲也隨之消失。

        隨著時空環境變化,新化當然也不例外的歷經許多蛻變,有如滄海桑田般,出現了新風貌;現今消防分隊、戶政事務所及新化分局都一一搬遷,只留下一片廣場空地,日式宿舍也已人去樓空,反倒是武德殿在經過不少時空轉換、歷經滄桑後,重回原貌,修復後的武德殿已被列為歷史建築且重現眼前,再展風華,整體造型為日式「入母屋造」的社殿式建築,加上入口門廊的「千鳥破風」,形成既莊嚴又優雅的建築風格。

  當我第一次見到武德殿時,已是不惑之年,我迫不及待的好奇張望,更難掩內心的悸動與迷惘,為何當年不曾注意到她的存在?幸好今年加入武德殿導覽志工行列,得以親近與了
解武德殿,是一份得來不易的機緣。綜觀身旁的傳統歷史文化,有時雖稍嫌老舊,但卻可留存大家的共同記憶,也能填補現代化所欠缺的人文內涵,其實,歷史文化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有學者就表示「歷史就在身邊,文化就是生活」,我們應以愛護歷史文化之心,欣賞文化內涵之情,再次為在地文化生活建構一新風貌。


有意願加入協會志工行列的朋友們,請電洽 : 06-5903409 胡小姐或寫信至本會信箱 : sinhua_ca@yahoo.com.tw將有專人為您服務。歡迎一起加入志工行列 !





┌埕裡新鮮事┐

梁道文物館落成記者會

文字/吳書儀 攝影/吳書儀

       首位也是唯一一位具有臺灣人身分的新化街長—梁道先生的故居,在十月廿五日舉辦了梁道文物館落成記者會,梁道先生的後代紛紛從各地趕回新化參加。旅居美國的梁基典先生說:「有次回國發現父親的文物四散各地,兄弟們打算整修故居,希望將父親的文物能送回故居展示。」去年,申請到台南市文化局歷史老屋全額補助五十萬元,其餘部分由後代支付,總計約一百二十萬元,歷經一年左右的修復期,終於在十月份完工,由新化社區營造協會統籌規劃展場佈置。

        梁道的兒子梁基容、梁基典、梁巖及孫子梁明義、新化地區文史工作者等人均出席記者會。記者會開始前,梁道的後代們在故居裡來回穿梭,討論著過去在故居裡生活的點點滴滴,仔細看著展場裡擺放父親生前使用的文物,彷彿又回到了小時候的生活。梁道先生的小兒子梁巖說:「當時年紀小,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要稱呼父親『街長』(台語),以為是因為家裡養了很多雞,所以大家稱呼父親為『雞長』(台語)。直到長大後,看了歷史相關的資料,才了解原來父親是新化街的街長。」讓大家不禁哈哈大笑。

        梁道後代為了延續父親為新化奉獻的精神,成立了梁道基金會,因父親生前熱愛運動,也結合新化在地的網球運動,舉辦了第一屆街長盃網球比賽,未來將以基金會名義,舉辦與父親相關的活動,以延續父親對在地關懷的精神。


刊物索取地點:

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臺南市立圖書館總館、新化區公所、新化圖書館、新化區各里辦公室、新化演藝廳、楊逵文學紀念館、新化武德殿、郡九街庄觀光標章聯盟店家、慕ㄇㄨˋ紅豆、能盛興工廠、Rainbow Is Coming.彩虹來了

下期主題預告:【日治(二)】

歡迎民眾踴躍投稿,與我們分享關於在地的生活記憶。
稿件請寄至:sinhua_ca@yahoo.com.tw 或洽詢新化社區營造協會 06-5903409 吳小姐

0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