埕誌07.四月號.大廟

4/10/2015 Unknown 0 Comments


┌封面故事┐

祈願‧解惑‧感召

將心中的期望,向神明傾訴。心靈的寄託,從古至今,依舊不變。
一支支籤,如一束束光芒,虔誠地跪拜,為了找尋方向。
一張張籤詩,蘊藏著多少意涵,啟發了多少人生,無論吉凶,擔起了教化人心的使命。
您心目中的大廟是什麼?許多努力的人們,正娓娓道來。




┌埕裡大事┐

感謝新化,兼論大廟興學之路

文︱台南社大台江分校執行長 吳茂成  圖︱台南社大台江分校

  給新化的諸友:

  舊地重遊,總難忘梁道舊宅的生活,總難忘新化的溫暖!
  新化,曾是許多台南青年讀書生活的小鎮,也是我的第二故鄉,餵養著年輕人的心靈與肚子。

  車行仁愛街,舊地重遊,總會想起與新化鄉親生活的共同記憶,藍色的嘉南大圳、火紅的木棉花、廟口前的土魠魚羹、車站旁的冰果店……梁道舊宅左廂的蓮霧樹、阿婆拿手的家常便飯……

  特別是阿婆晨昏誦經禮佛的身影,最是難忘。

  那是新化給青年人的在地文化經驗,源於人與人的疼惜;心情低落時,有阿婆早晚的關心問候,源於這座小鎮給青年人的自在,夜裡或散步、或單車,三五好友悠遊散步的巷弄,沒有城市的繁忙與疏離。

  多年後,重回新化,尋訪新化社造協會的青年夥伴,未料,這群青年就在梁道舊宅辦公,辦起文化造鎮的大夢。

  一進門,雙腳像似回家,熟悉、自然的走向老蓮霧樹下的左廂,想念著阿婆隔著窗,探望這群青年是否認真讀書的身影,那一餐一頓的家常滋味,聽見午後、夜半,蓮霧「啄、啄、啄」的墜地聲……

  開門滿地的白蓮霧。

  然而,惋惜的是,阿婆做仙去了!

  受訪的當下,心裡還是忍不住想要鑽到梁道老宅後尾門的衝動,探望探望那一片果園,是否依舊?

  這就是家吧!雖是客居,卻有著鄉情。

  這或許新化給青年人的文化印象。

   「新化如何更美好?」

  我如此告訴採訪的社造協會三位青年夥伴,告訴我自己心底的憂心。

  缺乏深刻反思的觀光策略,很容易造成在地的日常生活的異化,讓文化隨著社造業務化。

  因此,台江《大廟興學》企圖找回傳統進入現代的當代化面容,振興村庄的生活共同體、文化公共領域,開創在地的公民社會、在地人自在生活的現代化步調。


  吾人為何要推動《大廟興學》?那是源於在地生活經驗的反思。大廟,那是一村一鄉的信仰中心;大廟,那是一村一鄉的社會參與中心;大廟,那是一村一鄉的學習中心,簡言之,大廟是台灣村落的生命共同體。



  揆諸歷史,大廟也稱做「學仔」,那是台灣最早期的在地學校,知識份子在家鄉興學的基地,依據子弟的學習需求,教授不同的課業,有文武館、子弟戲的體育、藝術教育,培養傳統藝術欣賞人口,強身保鄉;大廟也稱為「公茨」,一村各宗族、一庄各角頭老大,在此集會,協商公共事務,那是台灣公民社會,發展文化公共領域的議事殿堂,鍛練彼此在公共領域的對話能力;大廟的諸神,更是我們從出生到墳墓的生命守護者,是許多人的契父、契母。

  從稱呼來說,台灣信仰諸神,皆是鄉人的公、祖與婆!

  然而,隨著工業化對台灣傳統文化的衝擊,生產與生活逐漸脫離土地,統治者的高壓統治,欲收編地方,一連串的污名化、控制手段,逼迫信仰組織被樁腳化、侍從化,現代教育又成了青年離鄉日遠的推手,學歷愈高、書讀得愈多,離鄉愈遠,知識分子最後也不得不遠離大廟。如今,青年對大廟文化,大抵僅有拜拜的文化印象,忘了留心大廟社會參與、學習制度,鑲嵌於信仰儀禮、民俗節慶的珍貴文化資產。

  此番重回梁道舊宅,因緣實在不可思議,對著另一群來新化尋夢的青年人,說著台江《大廟興學》的初衷與願景,青年的我,恐未想過,他日歸來客居舊地,竟是坐在老宅廳堂,接受這一群「埕」月刊編輯的採訪,談論著新化如何更美好的文化願景。

  因緣不可思議,冥冥之中,諸多因緣牽引著我回到新化,我的第二故鄉。



  想念在新化的舊友、長輩,欣見新化社造協會的青年夥伴,許一個願,重回村廟,一起與在地的大廟執事委員,推動新化《大廟興學》志業,一起討論新化如何更美好的根本問題,共思如何振興大廟「社會參與、文化學習、生命信仰」的三大內涵,造福新化鄉親及其子弟,帶給台南青年,更多難忘的在地生活經驗。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面對生活的壓迫、生命苦悶,那是世代改變開始、那是一地社會文化振興的起點。但盼台江《大廟興學》之夢,能對新化文化大業,盡一份心力。

  一如吾人重回台江,重回家鄉,推動台江《大廟興學》志業,在於創造更多在地學習、學習在地的機會,振興大廟子弟戲,振興大廟做為在地村落生命共同體的榮光。

  做,就對了,讓神來祝福!


  給新化的諸友,感於因緣不可思議,舊地重遊,思念梁家阿婆的照顧,感激新化這座小鎮,給青年的我們,曾有過的溫暖與文化記憶! 





┌埕裡的人們┐

廟宇、信仰、生活

文︱吳書儀  圖︱曾鈺芩

  常聽到長輩們提到「八保七廟」,原以為「保」是指神明保佑的意思,後來才知道「保」是日治時期的區域劃分之意,「八保」就是八個里,意思就是說八個里有七間廟,而且就在老街區的周圍,十分密集!

  家住在觀音亭附近,七十多歲的國小退休校長曾進發說:「廟宇是早期居民的生活重心,以前的生活沒什麼娛樂,大家閒來無事就聚集在廟埕,因此也吸引了許多攤商聚集,以前觀音亭的廟埕十分寬敞,還有夜市擺攤,後來因時代變遷,大約在民國六十年左右,空地逐漸蓋起一棟棟的樓房,廟埕停著一輛輛的汽車,傍晚有間日式小店營業著,雖與過往熱鬧的氛圍有落差,但信徒們對信仰虔誠的心依舊不變。」居民們除了到觀音亭拜拜,也經常聚集在廟埕聊天、下棋,所以,廟埕也是八卦中心,許多事情會在這傳開來。每天早上六點多,固定有十多位媽媽會到廟裡誦經,除了祈福、也可以安定心靈。除此之外,每逢初一、十五,大約有二、三十位信徒會特別準備「五供」,包含了素食、鮮花、水果。好奇地詢問曾校長怎麼會投入廟方的工作?校長笑著說:「大概二、三十年前,當初還是臺南縣的時候,被推派為撰寫鄉土教材編輯,講到地方鄉土,廟宇一定是不可或缺的題材!所以開始對廟宇有研究,喜歡到處看看各式各樣的廟宇,了解廟宇的歷史,觀察不同的屋簷、雕花、彩繪、神像的樣貌……而且廟宇的建築也是臺灣建築工法的精華!若要研究臺灣建築的沿革,廟宇絕對是不可或缺的地方!帶導覽的時候也會把廟宇的故事、建築風格跟遊客分享!」





 
     另一位從小住在護安宮附近,也是護安宮主任委員的趙阿明先生說:「廟埕就是我的遊樂場。」六十多歲的他尚未退休,看到長輩們對於組織章程較不熟識,在工作之餘,利用時間加入廟方工作,至今二十餘年,期間協助建立組織章程,使廟裡制度更健全。會信仰護國尊王,除了地緣關係之外,趙主委說:「因為瞭解謝安王公的生平,看到祂對國家的忠誠、才智過人,深感欽佩,所以才篤信謝安王公。每個神明一定都有祂令人尊敬之處,而且好的信仰可以導正社會風氣,希望藉此勸人向善。」聊起擔任廟方工作以來,是否有見識過神蹟發生?主委笑著說:「難免會有感受到啦!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神明要出巡,因為轎班備錯了神轎,前一天晚上,神明給了一些暗示,告訴我神轎弄錯了,那時我才知道原來有分成文官跟武官使用的轎子。」有了這次的經驗,讓主委在處理廟方事務更加小心謹慎,也更深入研究神明的傳奇故事。主委還特別介紹廟裡的門神是由國寶級畫師潘麗水老師所繪製,相當珍貴!


▲鐘校長解說保生大帝廟故事


     教職退休後,回到新化從事文史工作十多年的鍾校長說:「小時候家住太平里,所以太子宮是當時的信仰中心,民國六十年後搬到洋子居住,這裡的居民幾乎都在保生大帝廟拜拜,因此就到這邊拜拜、協助廟務。」保生大帝在常民信仰中也佔據相當重要的地位,因為醫療不發達,民眾的身體狀況出了問題,都會到保生大帝廟求藥籤,大多為豐榮、北勢、協興、全興、唪口里的居民會前來拜拜。農曆三月十四、十五日,這兩天適逢保生大帝聖誕,廟方會舉辦祝壽活動,有更多信徒回來,齊聚在廟埕吃平安宴。鍾校長說:「信仰不是迷信,是讓人有心靈寄託,心中有神明的存在,會讓人心存善念,讓社會更加祥和。神明就像是心靈導師一樣,許多信徒虔誠的在神明面前跪拜,把心裡的鬱悶告訴神明,藉此機會也可調整緊張的生活節奏,心境平和後,做事也會比較順利。」協助廟務時,看到信徒虔誠跪拜祈求的樣貌,也令校長十分感動。

  三位參與廟方事務的長者們分別聊到關於「廟宇是否能再增加些功能來因應現在的社會變遷?」的議題時,不約而同提到〝文化與教育〞層面的重要性。曾校長舉例:「以十八嬈來說,如果只是由廟方舉辦,那就只是個傳統廟會。若能由公部門統籌規劃,將傳統民俗文化推廣,做成文化祭,便能讓更多人了解地方的文化特色!」趙主委則提到:「希望能增建文化空間,由廟方設立適合孩子的圖書館,適時舉辦講座,讓更多人接觸文化。更希望年輕人回來協助廟方事務,進行廟宇的導覽解說。」而鍾校長神采奕奕地聊到:「過去曾舉辦過寫生比賽、彩繪燈籠、徵文比賽……希望藉由比賽,讓親子共同參與。未來希望能舉辦攝影比賽,在廟裡可以展示得獎照片,讓廟宇增添一些活力與新色彩。」像是新化國小的資優班做了老街與廟宇的研究,正新國小的學童到保生大帝廟聽取詳細的導覽解說,了解廟宇文化。

  宗教信仰有撫慰人心的功用,在臺灣信奉佛、道教的人數超過半數,幾乎每個周末都有遶境與進香活動舉辦,因此廟宇是常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場域。但參與活動者,真正了解文化層面的人不盡然是多數,期許未來能有更多人共同參與文化傳承、注入新活力。或許藉由各地校方及地方文史工作者協力,使廟宇與學校教育功能結合,讓文化向下扎根、孩子更了解在地文化,發揮更大的價值。


後記:

        在護安宮採訪完後,看到廟旁有間小吃店,乾淨明亮,客人接續不斷,就坐下來順便吃個晚餐。老闆娘是第二代的媳婦,接手經營這間店,老闆娘笑著說:「在廟旁邊做生意也受到護國尊王的看顧,生意都蠻平順的。」為了報答神明的恩情,每當廟裡舉辦活動時,索性不做生意,擔任廟方義工。







┌在地生活觀察┐

小聚落裡的鼎盛香火

文、圖︱林嫣如

  座落於新化山林中的康家聚落,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老厝上的「京兆」字樣,透露著曾經的富貴繁華。而今,後代子孫大多已遷出,除了還居住在裡面的老人家,以及聚落內唯一的廟宇─武聖宮的志工外,平時的聚落人煙稀少,靜謐得彷彿與世隔絕。
  然而在元宵節當天,約莫下午三點,平時空曠的出入口早已停滿回家的車輛,從廟宇傳出的敲鑼嗩吶聲,也瀰漫了整個小聚落,老人家們則圍坐在埕裡閒聊,彷彿這時過年才正要來到。



 
     每一年的元宵節,無論假日與否,康家族人們總會攜家帶眷回到聚落,為神明祝壽;也藉由祭拜、過七星橋、過火儀式,為孩童祈福,也祈求一年的順利與趨吉避凶。而擺滿供桌的祭品,則充滿著信徒回饋的心意。


 
     當廟宇所扮演的角色已不如以往農業社會,且大多數後代也搬離聚落、到外面打拼生活時,是什麼原因,讓小聚落的廟宇能夠年復一年凝聚大家的心?族人們相約每年回到家鄉,透過祭拜,為家人祈福;一同享用平安宴、圍著餐桌和親友話家常;參與傳統宗教盛事,讓後代子孫有機會認識文化的根……然而相較於祭典與儀式,也許更希望能藉由文化的傳承,來延續族人間深刻的情感,守護地方的一磚一瓦,重溫充滿回憶的過往,也是在忙碌的工商時代裡,一份最純粹的心靈寄託。





┌埕裡五四三┐

慈祥的堅韌力量

文︱ 大坑宋江陣副領隊 陳建文  圖︱林嫣如

  小時候總是帶著一份懵懵懂懂,看熱鬧的好奇心情,跟隨著長輩及父親的身影,一同前往生活重鎮的廟宇,參與祭典活動、經歷宗教洗禮。而沿途路過的大街小巷,所見的眾多善男信女們,手上所提的,或肩上所扛的供品,不外乎都是準備在那良辰吉時,敬獻給大家心目中景仰的媽祖娘娘、二媽及三太子爺享用的佳饌。從現場所呈現的種種擺設氛圍,讓人感受到里民共襄盛舉的熱情,以及對神明敬愛程度之深遠,可說是地方一大盛事。


 
     日後,隨著年歲與虔誠信仰的增進,更是積極的參與廟會諸多事宜與活動,從中體認出大坑聖母廟之所以興旺,除了是活絡地區生氣的精神指標外,也具體顯現出里民們透過對神明的傾訴,來為內心解惑、抒發個人心願、化解他人間的議論與紛爭……這股有如慈母般的慈祥力量,讓里民都能找到心靈的寄託。因此,自然而然產生了一股對地方文化重視與推動的決心,用凝聚力與向心力將里民的心扣緊。每逢佳節,里民們無不將過去傳統禮俗還原,並重現於各種活動,讓大家都能共享文化傳承的成果,其中以宋江陣與挑飯擔最具有地方特色。今年適逢聖母宮新廟落成,老中青三代一同為宋江陣而操練,阿姨們為團員們烹出一道道家鄉味,所有人一同為地方盛事而忙碌的心,快樂、充實得不言而喻。
 




┌埕裡新鮮事┐

一年了,守護的,不只是綠色環境

文︱新化社區營造協會  圖︱新化社區營造協會

  2014年4月1日愚人節,在大多數在地居民不知情的情況下,全球第八大農藥廠-龍燈,將於新化這個傳統小鎮設廠,而設廠的審核過程不僅有許多行政瑕疵,更存在諸多黑箱疑點,一個擁有山林之美與百年文化歷史街區的美麗小鎮即將面臨環境浩劫,致使新化社區營造協會連結在地組織、環境及社會運動人士,以及台南市環境保護組織,共組〝大目降綠色環境陣線〞 ,並於2014年4月18日舉辦反龍燈誓師大會,號召4000多名在地鄉親與關心新化的民眾,共同提出抵制農藥廠的訴求,決心守護自己的家園不受農藥生產過程排放污染的威脅,也守住了新化後代健康成長的綠色環境。

  「我們還能做什麼?」龍燈事件雖然暫告歇止,卻從未結束,一年的光陰也悄悄過去,新化社區營造協會守護在地綠色環境的行動,也不曾停止。危機即是轉機,因為龍燈事件的發生,這一年來,協會夥伴們不斷思考人與土地的關係,經歷了龍燈事件,更加突顯了推動在地食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對友善生活實踐的迫切期盼。因此,4月18日起至5月10日,將於慕ㄇㄨˋ紅豆(台南市中西區民族路三段148巷35號)舉辦「綠色的力量-龍燈事件週年回顧展」,藉由影像傳遞,帶大家重回現場,再次感受那天溫暖、團結的在地公民力量。

  而為了延伸對友善生活的理念與實踐,新化社區營造協會也將於五月初及中下旬舉辦「農事體驗小旅行」,藉由身體力行,來感受這片土地的溫度;依著節氣,跟隨農人的步伐,品嚐「靠天吃飯」的珍貴滋味。



‧旅行活動日期:5/2(六)、5/23(六)
 相關詳細內容請關注「新化社區營造」、「大目降綠色環境陣線」
 粉絲專頁動態消息,或洽 06-5903409 (林小姐)。




有意願加入協會志工行列的朋友們,請電洽 : 06-5903409 胡小姐或寫信至本會信箱 : sinhua_ca@yahoo.com.tw將有專人為您服務。歡迎一起加入志工行列 !


刊物索取地點:
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臺南市立圖書館總館、永康就業中心、新化區公所、新化區圖書館、新化區各里辦公室、新化演藝廳、楊逵文學紀念館、新化武德殿、郡九街庄觀光標章聯盟店家、慕ㄇㄨˋ紅豆、能盛興工廠、Rainbow Is Coming•彩虹來了

下期主題預告:【巷弄】截稿日期4月24日

歡迎居民踴躍投稿分享關於穿梭巷弄間的回憶,字數約500字,附圖為佳。
傳送到新化社區營造協會信箱:sinhua_ca@yahoo.com.tw。如獲刊登,將贈送精美小品。

歡迎在地店家、創業家、社區產業工作者可與本刊編輯群聯繫,讓本刊協助您寫自己的故事,將您的經營理念與特色產品於本刊中曝光。有意願者,請於每月20日前聯繫,以便安排採訪與撰稿。來電請洽:新化社區營造協會 06-5903409吳小姐

0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