埕誌06.三月號.元宵

3/10/2015 Unknown 0 Comments


┌封面故事┐

傳承

元宵,農曆年後的第一個月圓,歡慶年節的氣氛在此告一段落。
有一群人,為了傳承聚落的盛事,在元宵前夕的每個周末,
開始在廟埕裡勤練宋江陣,準備在元宵時節大展身手。
元宵過了,也將各奔東西,回到工作崗位上為生活繼續奮鬥,
是結束,也是開始,期待下一次的月圓與團員,願大家平安順心。




┌埕裡大事┐

憶元宵往事

文 | 新化社區營造協會導覽員  陳楠修    圖 | 新化社區營造協會

  春節過後陸續開工、開學,年節也逐漸尾聲,但依傳統習俗,過年必須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後,才算正式結束,只是在工商社會的現代,已經無法再適用過去的習俗了,元宵節的氣氛也與過往不同,不但傳統味道變得淡薄,取而代之的是五彩繽紛和充滿濃濃商業氣息的花燈活動。

        新化地區的元宵節,現在仍保有吃湯圓以及用帶殼花生、炸年糕拜拜的習俗,早期的湯圓都是親手製作,就是將糯米研磨成漿後,用灶灰吸乾或用石頭壓乾,再全家總動員坐在桌邊圍成圓圈搓湯圓,邊搓邊閒話家常,除可連絡家人感情外,也可凝聚家族向心力,只可惜現在的湯圓大多外買,家人圍在一起搓湯圓的情景已不復多見,而吃湯圓有團圓的象徵意義;吃花生用台語來講,有「吃土豆,吃乎老老老」的長壽意涵;吃年糕則代表甜蜜一整年,同時也表示年節即將結束。



  記得小時候的元宵節和現在最大不同,就是自己親手製作手工燈籠,較簡單的做法,是找個鐵罐子打上許多小洞,並在罐底插上蠟燭點亮,亮光透過洞口達到照明的效果;而比較細緻的作法,則是以竹片做成圓型或八角型骨架的造型燈籠,首先必須削竹篾,再依所需造型做成骨架,在每個連接點用細線綁牢,等竹片造型完成後,再用白色薄紙或紅色玻璃紙在竹片骨架上逐一貼上,最後再裝上提桿和蠟燭,完成後非常漂亮,具有古意盎然、古色古香的美感,不像現代燈籠都是機器製作再加上電池燈飾,而且造型過於花俏和色彩華麗,有讓人眼花撩亂之感,也失去古樸的質感。

  燈籠製作完成後,就等待晚上提燈籠夜遊,而在民國五、六十年代,鄉下很多地方沒有路燈,也沒柏油路,一群孩子在點亮的燈籠和月光照亮下,開始夜遊嬉戲,由於是晚上活動,有些路又崎嶇不平,通常都不喜歡讓年紀較小的弟妹跟隨,而我家小弟,是個標準「愛哭愛跟路」的傢伙,每次都是又哭又吵著要跟隨,只好牽著手帶他一起出遊,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好笑,只是小弟已離世多年,每當遇見小孩子提燈籠,都會想起當年往事與情景,內心湧起悠悠思念之情。





┌在地生活觀察┐

祈福之夜─初九拜天公

文、圖│林嫣如

  黑夜裡,趨近子夜時分,開始依稀出現煙火聲。俗話說:「正月初九拜天公」,這是在年節過後、元宵前夕,一個傳統的重要祭典,也意味著元宵節即將來臨。
  
  寧靜的街道,不少家庭正在門口準備供品、寺廟燈火通明。來到新化朝天宮,持香的民眾與擺放供品的人潮來回穿梭,信徒陸續將供品放置於供桌,便持香依序往廟外排隊。待所有人就定位後,主持的司儀引領在場的長官、主委與民眾,開始進行祝壽典禮。隨著司儀的開場與禱文,全體一同鞠躬,進行無數次的參拜。過程中,持香的民眾,莊嚴肅穆的凝視前方,沉澱內心的紛擾,或是口中唸唸有詞,虔誠的祈求來年順利、一家平安,所有的傾訴與心願,彷彿隨著白煙裊裊上升,得到釋放與慰藉。而待廟方人員將祭品一一置放於玉皇大帝神像前,祝壽典禮便宣告完成,一瞬間,廟內也再度揚起彼此的問候、恢復熱絡的氣息。





 
  而走至廟外,一群大人小孩早已站在布袋戲戲台下,引頸蓄勢待發。只見台上的戲偶拋出一大把的錢幣與糖果,大家便迅速的彎腰拾搶,接著戲偶又灑下些許露水,灑向正忙著搶銅板的民眾,一群人倉惶的驚呼、笑鬧,讓夜晚添了幾絲溫暖。

  雖然隨著工商時代的變遷,家家戶戶在門口拜天公的繁盛景象已不如從前,但是從黑夜裡時而傳來的煙火聲響,可見「拜天公」在民眾心中仍然重要且不可或缺。而不論是在家門前自行祭拜,或是來到廟宇參與祝壽,無非都是希望能透過信仰,寄託心願,並為新的一年祈求平安與祝福。





┌埕裡的人們┐

信仰、愛、傳承 ─ 大坑尾的精神

文│吳書儀、林嫣如     圖│林嫣如

  新化地區的元宵慶典,多數與宗教信仰相關,以地方廟宇活動為中心而發展出地域性的慶祝活動。雖然較不屬於觀光祭典,但是與在地生活息息相關,具有獨特的在地風格。藉著準備元宵慶典的機會,讓聚落居民團聚,也將傳統習俗繼續傳承後世。

傳承一甲子的傳統習俗—「挑飯擔」


  元宵節時,在大坑地區有著「挑飯擔」的傳統活動。相傳清朝黃教及信眾據將軍山為王,大坑居民擔心村莊遭搶,就煮鹹飯給山賊吃。後來當地興建聖母宮,居民組成宋江陣護駕媽祖,元宵節時,舉辦遶境祈福儀式,因為有許多陣頭前來參與,山區也不方便訂便當,所以家家戶戶都會準備餐點,讓陣頭「吃粗飽」。從龍崎嫁到大坑里的曾阿姨與魏阿姨,參與「挑飯擔」的活動已經三十多年了,為了讓這特殊的活動可以傳承,最近開始教導社區裡的晚輩準備「挑飯擔」所需的餐點,有二十多位新成員加入呢!

  今年六十八歲曾阿姨,已經參與活動約四十年,但想起挑飯擔的活動,還是十分地雀躍,眉飛色舞地說:「煮飯擔的活動十分有趣!家家戶戶都要準備一道乾的、一道湯的餐點,而且每家煮出來的口味不同,種類也很多,每年約有一百多戶參與呢!」阿姨們聊起過去參與活動的經驗,口沫橫飛地說著:「挑飯擔會分成兩場,中午一場、傍晚一場。從外地回來的居民負責準備中午場,在地居民準備晚場餐點,一戶大約煮五十人份的量。有些外地回來的居民若不方便準備,則會找親友代煮,或是買些水果、甜點。但多數都會盡可能排除萬難、共襄盛舉。」參與活動三十多年的魏阿姨,開心地分享這些年來的心得:「為了要讓陣頭吃飽,每戶幾乎都會準備一鍋鹹飯跟一鍋湯,或是一鍋炒麵、炒飯,搭配一鍋湯。以前都用挑的走到廟旁擺放餐點,現在有些人會用車子運送餐點,不過有些老人家還是會用扁擔挑著飯菜到廟旁。」雖然準備餐點不是件輕鬆事,但是能參與廟裡的大事,大家都很樂意為神明服務!而今年因廟宇重建的緣故,原定於元宵舉辦的「挑飯擔」活動將延後一個月舉行。趁著這段時間,居民們也在社區活動中心與臨時宮廟學習烹調「挑飯擔」的飯菜與宋江陣的練習,希望將最好的一面呈現給神明。每當宋江陣練習時,阿姨們也會準備宵夜給辛苦的團員們吃,餐費由聚落裡的居民贊助,為期兩個多月的時間,真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最佳表率。




 

不只是宋江陣!


  除了「挑飯擔」的活動外,透過兩位阿姨推薦,來到臨時宮廟採訪宋江陣的隊員,雖然當晚沒有宋江陣的練習,但團員自動自發地前來擦整兵器、塗刷裝備,總幹事劉木雄說道:「大坑里的宋江陣,已經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比起其他地區的宋江陣,更加的在地、傳統。當初先人拜求媽祖下凡後,這裡的作物豐收、六畜興旺,所以才會在媽祖出巡的日子,發起宋江陣,一方面跟其他的陣頭交陪,一方面也是在地的巡守隊。」里長黃永源也說:「聽長輩說,以前內門請我們過去跳陣頭,但村裡沒有車子,大家都在凌晨集合後,一起走四至五個小時的腳程到那邊,再接著表演,所以大坑宋江陣的體力是很有名的!」而一團宋江陣,至少有36人,團員大多是大坑在地人,儘管長大後出外工作,仍會回來參與。領隊陳有賜說:「以前是一戶出一位男丁來參加宋江陣,現在時代不一樣,年輕人幾乎都搬到新化市區,我們要挨家挨戶的去拜訪,但很慶幸大家還是會在工作之餘,利用週末假日的時間回來練習,更有兩代同堂一起來練習宋江陣的,還有搬到台北的團員,特地搭高鐵回來幫忙打鼓哩!」對於在地文化的保存與傳承,在團員與大家心中,由此可見一斑。



 
  除了彼此的向心力外,在地村民的支持,也讓黃里長笑著回憶:「這裡的宋江陣比較在地,不是為觀光,經費來源都由居民與團員贊助。雖然大部分都是務農、收入不算太高,但記得有一次收到兩千元,摸起來還有沙子,就知道是居民剛賣完筍子拿來的,實在很感動!庄裡的人就是這麼可愛!」聊起宋江陣,在場的團員都津津有味、樂此不疲,對於大家的團結與同心相當自豪,也用Line的群組聯絡感情,將訊息即時傳至群組與團員分享。

  此般深厚的情誼,讓宋江陣已不僅僅是一項活動,而是凝聚彼此、守護地方的精神。也因此,副領隊陳建文說:「為了地方,大家都盡量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任何私人恩怨也都放一邊,所以每一次活動結束後,心裡總會有要畢業一樣的失落,但是這樣的不捨,反而讓大家更期待下次相聚的團練時光,更明白傳承的重要。」






























┌埕裡五四三┐

時光的流變是一道解不開的謎題

文│小綾旬    圖│林嫣如

  「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一日看三回,看的花時過,蘭花卻依然,苞也無一個。」這是一首從醜醜的卡通造型燈籠所發出的歌曲,按下開關,孩童稚嫩的歌聲伴隨著一閃一閃燈光,回憶起那條陰暗又佈滿鬼故事的田間路。9個小孩,大手牽著小手,走在探險的路上,每個人手提著一個大大的燈,會唱歌的燈,是皮卡丘樣式的燈,一路上,我們害怕見到鬼,嘴裡談論著鬼,卻又沒看到鬼,掃興地回家暗暗發誓明年再來找……

  時間偷走了孩子們的誓言,那年過後,再也沒有人提著燈到那條路去嚷嚷著要找鬼了。因為,現在整條路上燈火通明,原本田間道路,也拓寬不少,加上時代潮流,那盞燈愈變愈小,愈變愈精緻,迷你到只能放在櫥櫃前擺飾,點綴氣氛,當然,也不再有音樂溢出了。還好,附近的廟口,在元宵這天會供應熱騰騰的湯圓,讓民眾一邊吃著湯圓,一邊回想多年前的元宵,口裡暖暖的,心裡也暖暖的。



 
  農曆1/15號元宵,代表新年假期進入尾聲,大家要回到工作崗位上,繼續為新的一年奮鬥。隨著年假天數愈來愈短,元宵成了一個人在外地過的節,今夜夢裡傳來熟悉的旋律「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這旋律難道是在催促我快跟家裡的人告別嗎?

 



┌埕裡新鮮事┐

下載郡九街庄APP,吃喝玩樂在你手

文、圖│林嫣如

  新化社區營造協會組成的「郡九街庄觀光標章聯盟」,除了發行「旅食大目降」套票外,現在又推出「郡九街庄」APP,已在Android系統上架,可於Google play商店下載。此APP是大台南地區唯一一個由社造團隊開發上架的觀光導覽APP,將新化與周邊地區的特色資源整合,食衣住行育樂等資訊一手在握,吃美食、享好康,不再只是走馬看花,事前不需要做功課,就可以輕鬆悠遊新化。APP內容包含:認識新化、熱門景點、住宿資訊、旅遊推薦行程、旅食大目降套票資訊、購物資訊、交通資訊、地圖總覽等。

  APP中除了有一般旅遊住宿資訊外,為了推廣社區特色好物,在「購物資訊」中,特別設立「家鄉味媽媽手工系列」專區,產品包含:天使香腸、辣媽辣椒醬、美濃醬菜家─豆腐乳……,此區不僅僅是伴手禮,更含有媽媽對家人的愛與關懷,別有一番風味。「推薦行程」中結合了鄰近區域,設計了一到三日旅遊行程規劃,為推動友善環境耕種理念與食農教育,可依民眾需求客製化「農事體驗小旅行」。

  在年貨大街與年節期間,APP中推出「新化區特色商店活動期間配合優惠」,讓消費者享受好康優惠!錯過年節優惠的朋友也別失望,協會與聯盟店家們,將會不定期的推出限定優惠,讓大家可以輕鬆悠遊新化,並且用最優惠的價格享受到在地好物!未來也將結合鄰近區域,重現日治時期所劃分的新化郡行政區範圍,資訊內容拓展至善化、新市、安定、山上、玉井、楠西、南化、左鎮等地,成為名符其實的「郡九街庄」。

  想更加了解新化豐富的人文、物產與在地故事,少不了「郡九街庄」APP!iOS版本將於近期上架,詳細內容可至「郡九街庄」粉絲頁關注最新消息。







有意願加入協會志工行列的朋友們,請電洽 : 06-5903409 胡小姐或寫信至本會信箱 : sinhua_ca@yahoo.com.tw將有專人為您服務。歡迎一起加入志工行列 !




刊物索取地點:

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臺南市立圖書館總館、新化區公所、新化圖書館、新化區各里辦公室、新化演藝廳、楊逵文學紀念館、新化武德殿、郡九街庄觀光標章聯盟店家、永康就業中心、慕ㄇㄨˋ紅豆、能盛興工廠、Rainbow Is Coming.彩虹來了

第七期主題預告:【大廟】截稿日期3月24日

歡迎新化在地居民分享新化在地廟宇相關記憶,或是您認為在地廟宇於當代應可再扮演什麼角色。字數約500字,附圖為佳。傳送到新化社區營造協會信箱sinhua_ca@yahoo.com.tw 或洽詢新化社區營造協會 06-5903409 吳小姐。如獲刊登,將贈送精美小品。

0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