埕誌10.七月號.農家

7/10/2015 Unknown 2 Comments

















┌封面故事┐

順天應人‧身土不二

頂著高溫烈日,全身包得密不透風,汗水不斷地滑落。
一會兒彎腰採收,精準地將作物連根拔起;
一會兒蹲坐在地上,削去作物上的蟲害,去蕪存菁,
簡單的動作,蘊藏了大智慧。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農家,過去承擔人民的生活,現在,他們再讓人們看見何謂"生活"。




┌埕裡大事┐

我親愛的,可愛的農人朋友們!

文、圖︱花蓮好事集經理人 吳其璁

  假如農民認為自己辛苦地勞動卻沒有相應的回報,他們厭倦了耕種,追求城市生活,結果就會很糟糕。這時,頹廢和勞累會吞沒農民的靈魂。和這些困難鬥爭之後取得勝利的人是國家的財富。要是農民害怕這些危險和困難,最後得了城市病,國家就肯定會滅亡。

義大利詩人孟德格查【續愛的教育‧農夫歌】

  一塊塊的良田開始休耕、建起農舍,取而代之的,是外國的進口食品。農業,曾經在許多人眼中,是社會最底層的職業,但在這個時代農業問題卻開始浮現。農產品的滯銷與壟斷、盤商剝削、飲食安全等各種問題,隨著資訊的流動,幾乎天天都會浮現在檯面上。在花蓮有一群農民,為了將這些問題、困境傳達給消費者,成立了一個不同的平台—「花蓮好事集」。這是一個農夫市集,讓消費者跟生產者可以面對面,以面對面的信任,取代檢驗標章。為了讓消費者能更深入了解農民耕作上的困境與辛勞,市集以舉辦農場體驗的方式,以深度旅行,將理念與想法直接傳達出去。

從「種植」、「照顧」到「採收」


     每次舉辦體驗活動前,我都會先前往農場拜訪,了解農場目前作物生長狀況、特色。一次在輔導一位新農友時,看到農友的菠菜被蟲吃得很嚴重,就建議農友試著在菠菜種植前先灑其他作物,讓毛毛蟲去吃這些非主力的作物,而不要去吃菠菜。下一期採收前,農友特別找我去看:「現在毛毛蟲都吃菠菜中間的花椰菜,我的菠菜全部都長得非常好。」農友將這個經驗分享給參加體驗的朋友,原來在有機栽培過程,自然的防治方法不是沒有,只是需要花時間、用心去觀察、照料。







     

世界越快,心則「慢」


某年夏天,我到玉里赤柯山住了一晚,是為了工作來勘查,也是到山上避暑、休息。農友種植茶葉與金針,晚餐後坐下來跟農友泡茶、閒聊,聽著樹林裡的蛙叫聲,農友開始說起:「我在嘉義八七水災之後,跟著父親移居來到花蓮,當時政府鼓勵大家種金針,沒想到成果不錯,就這樣一直傳了下來,接著又跟著父親開始種茶」。農友拿起手中的蜜香紅茶一邊沖泡一邊說:「你注意聽,現在是莫氏樹蛙在唱歌,聽了好幾年,現在會分辨不同的青蛙叫聲了」。其實我完全聽不出來,只知道很多青蛙在合鳴,在仲夏的夜晚,譜成一首美麗的森林小夜曲。

  我又問了農友,甚麼原因讓你留下來在山上繼續種金針呢?農友說:「其實我很懶,不喜歡一直照顧植物,像金針、茶葉都不是短期作物,種下去後就可以一直長,可能是懶人的方式吧!不過,漸漸的開始做出興趣,就開始研究各種不同的茶、製作烘培的方式,現在有西部的茶商跑來找我合作,對我來說是一種鼓勵,讓我想繼續做下去」。原來農民不是天生就是農民,是經年累月的累積經驗,在這段過程中產生興趣,讓他們願意在「農」的事業上慢慢累積,繼續努力。

「智慧」的傳承


  一次我前往農場拜訪,參與甘蔗從採收到黑糖製作,過程中農友特別囑咐「不要洗得太乾淨」,雖然這些甘蔗是有機栽種,但不要洗太乾淨感覺很奇怪,不過我還是照著做。榨完甘蔗汁後,農友開始過濾、熬煮,接著抬起頭來,緩緩說起:「十多年前開始學做黑糖時,十次總是很難成功一次,直到一位老先生來了解後,才知道失敗的原因。甘蔗皮上有許多維生素、礦物質,如果甘蔗清洗太乾淨,將這些表皮上的物質清洗掉,黑糖就會失敗,變橡皮糖或牛奶糖。經過多次嘗試,才發現原來問題出現在這邊。現在我們的黑糖原料,很單純只使用甘蔗汁去熬煮,不添加任何添加物品。」原來看似簡單的熬煮甘蔗汁背後,竟然有這麼大的一門學問。

每個人心中的「一畝田」


  從事任何工作,都需要時間適應、學習。農民也一樣,沒有天生適合曬太陽、從事勞力耕作的人。幾年前在因緣際會之下,我來到花蓮,常常聽別人以羨慕的口吻跟我說,希望也能住在好山好水的花蓮,但對我而言,有一群勤奮耕種並堅持守護這片土地的農人們,才是我眼中最美的風景,因為他們,才讓這個鄉鎮更加有魅力!










┌埕裡的人們┐

一日為農,終生為農

文、圖︱林嫣如

  當返鄉從農逐漸蔚為一股風潮,務農似乎已不再只是職業,而是種選擇、分享、生活態度、與土地共好的理念。不論是退休後從事有機農業,亦或是家庭主婦的自栽自食,在其身上,似乎都能看見相同的農者特質。

退休後的另一個開始


        從軍人工作退休,現年52歲的樓大哥,因緣際會地,在回家幫忙務農的過程中,發現了自己的興趣所在,同時也在友人的帶領、協助下,步入有機農業。於是,樓大哥開始在新和庄的住家旁,經營起有機農場。


  清晨六點鐘,樓太太便會帶著許多竹筍到市場販售,那是樓大哥從農以來,所種植出的無毒竹筍,在鮮少能按圖索驥的資料中,靠著請益、經驗與自己找答案,所得到的成果。除此之外,農場裡還有許多農作物,都在自然環境下,被悉心照料著;而放牧的禽畜,也自由的在土地上覓食、奔跑著。樓大哥說:「動物就像孩子,讓牠們去吃自然界的食物,不僅是種良善的循環,玩得開心也會長得健康。」因此在日落前,敲著鍋子喚羊群、趕雞隻回家,也是樓大哥的工作之一。











務農,傻子才做的事


     對於生活型態轉變的調整,樓大哥說:「以前在軍中收入穩定。開始務農後,投入的時間長、成本高、收入又常常必須看天吃飯,根本是傻子才會做的事。但比起過去緊湊的步調,接觸農業後,反而對食安問題開始有所認知,更發現許多過去不以為意的智慧與知識,最重要的是,自己的事業不會去計較那麼多。」

  而鄰近著農田的住家環境,也曾吸引朋友帶著孩子來遊憩。除了在生態池旁露營,也帶著孩子們一起下田做農事,體驗純樸的農家生活。對於鮮少接觸自然的都市人來說,不只新奇,也是一場食農教育。正如樓大哥告訴我們:「筍子彎的比較好。」一句看似簡單的結語,卻是農者們充滿心血而積累的智慧結晶。

分享,就是自己的開心農場


     同樣住在新和庄,與樓大哥是鄰居的哀大姐,靦腆的笑著說:「我種的菜不是很專業,但是是很快樂的開心農場啦!」有12年種植經驗的她,在此之前是全職的家庭主婦,孩子就學後,燃起了想種菜的念頭,向人參考、請教後,便以小白菜做為初試驗,她說:「看著小菜苗一天天長大,那種喜悅跟成就感,到現在都還記得!」接著便開始嘗試種植更多作物,如:冬天的葉菜類;夏天的皇宮菜、莧菜、空心菜,以及一年四季皆會生長的過貓……等等,而家裡的孩子也在幫忙的過程中學習與土地共生。


  對她而言,務農的生活忙碌而充實,除了時間自由,同時也是一份責任,而更重要的是,向大家分享自種的無毒蔬果,其中的喜悅與成就感,是無法以金錢衡量的價值。儘管沒有噴藥的環境,須面對作物被蟲啃食的心疼感以及親手除蟲的辛勞,但她仍極力向身邊朋友推廣無毒栽種,只因秉持著「蟲吃完才是人吃的」自然法則。

  來到哀大姐的「開心農場」,信手拈來的芭樂、白蓮霧,只需稍微沖洗便可直接品嚐鮮摘的美味;而她也用熟稔的動作,引領我們一同摘蔬菜,體驗農事的樂趣,並一邊分享著作物的特性以及農人熱情的天性。


【後記】

時常聚在一起,分享著彼此種植心得的兩家人,一邊話家常、一邊手不停地做著農忙,構成一幅簡樸又珍貴的生活畫面。







┌在地生活觀察┐

自己把關最安全

文︱吳書儀  圖︱林嫣如

  炎熱的午後,遇見了在新化極限運動場附近有一小塊農地的王太太。原先只在自家陽台種些蔬菜、植栽的她,從去年開始學習種植稻米,因為稻米是主食,所以農地主要栽種稻米,而且收成後還可分享給親朋好友們吃。從事農務時,總是抱持著「分享」的心態,除了收成的作物,種植心得也與親朋好友或是農友們分享。她笑著說:「一開始鄰近的農友不太看好我的栽種方式,但是過去一年來,發現附近的農友也漸漸減少農藥與除草劑的用量,雖然還是使用慣行農法栽種,但是減少用藥已經是一大突破了!」農地裡栽種的是台東30號,會選擇此品種是因本質較為強悍,在不灑藥的栽種方式下較容易生存。只可惜今年天氣太不穩定,產量比去年差了許多,但在「生活體驗」上卻是大豐收!

  根據農委會資料顯示,近30年來台灣人口成長,但耕地面積卻逐漸減少,從民國70年的90萬公頃,於98年減到81萬公頃。糧食自給率從民國70年的53.8%,下降到32%,引發糧食安全疑慮。且台灣農民年齡偏高,依據「102年度主力農家概況調查」顯示,台灣農民年齡平均62歲,台灣44歲至65歲以上的農民佔農業就業人口的比例高達88%,25歲至44歲只佔11%。反覆咀嚼著數據,農民年齡偏高,可能漸漸地無法從事農務,導致土地轉賣、荒廢,多數用地改為建地,一棟棟的豪華農舍矗立在田裡,而導致耕地減少,糧食自給率也隨之銳減。

  好消息是,近年來像王太太這樣的小農越來越多,其實小農可以協助解決很多問題,例如:土地活化、環境保育、實踐友善環境的種植……有些青壯年人口回到家鄉務農,或是找一塊地實踐夢想;也有些人利用家裡的小空間,砌出一個小區塊,種植幾樣葉菜類、香草,供應家裡所需。是為了健康著想,也是生活的舒壓方式之一。王太太是個醫生娘,原以為「醫生娘」像是貴婦般高不可攀,但實際上卻是相當隨和。王太太笑著說:「其實有許多醫生娘也會種菜,有些朋友是受到我的影響,加入了自耕農的行列。如果有機會可以跟農友們交流互動那就更好了,因為這是個可以相互學習的最佳時機!」許多的小農們,默默的在生活中實踐了糧食自給率,也啟動了農業微革命,讓人們看到人與地共生的一種可能性。




王太太的小農地,坐在田邊看著隨風搖曳的稻穗,令人陶醉。

 




┌埕裡五四三┐

一日農夫體驗樂

文、圖︱新化社區營造協會志工 劉政勳



     「各位志工伙伴,歡迎參加由協會規畫的『一日農夫體驗樂』活動……」某天下午,手機收到一則Line訊息,便開始幻想著農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微曦的陽光映照在窗戶,透著光線,看見遠方的山巒,靜謐而清晰。今天是個好天氣!聽完協會人員的簡單介紹後,便前往第一站:財發阿公的菜頭園。菜頭園的隱蔽性頗佳,得經過一群狗兒把守的關卡、再繞過樹叢,才能進到菜頭園。因為財發阿公在植物園門口賣菜,所以由財發阿嬤接待我們。阿嬤有著典型的農婦風範,靦腆地介紹著農作物,教我們如何拔菜頭、醃菜脯、甚至還有都市人很少聽過的菜頭葉烹調方式……歲月雖在她臉上留下刻痕,但在和煦的陽光下,阿嬤的笑臉,帶給我樂天知命的感受,我想這是農家生活最引以為傲的價值觀吧!

  第二站,來到埕誌創刊號封面人物Kiku阿嬤座落在新化植物園內的家,住家旁擺了個小攤位,販售著烤地瓜、烤雞蛋與阿嬤親手栽種的新鮮蔬果。一早就有許多熟客來採購了,所以接近中午時,攤位上的菜幾乎都空了。想到Kiku阿嬤每天可以伴著蟲鳴鳥叫入眠,真是令人心生嚮往。阿嬤熱情地招呼我們,一邊俐落地翻滾著爐內的烤地瓜、雞蛋,還指著樹上正在築巢的五色鳥,跟我們介紹她的新鄰居。

  第三站,來到蘇大哥的雞舍與菜園,又是一處別有洞天的農地!第一次抓活生生的雞,全身軟趴趴的,還真不習慣!大哥直叫我抓雞的翅膀,但我怕傷了牠。一陣忙亂中,總算拿到新鮮的雞蛋了,暖呼呼的呢!但卻忘了跟雞說聲抱歉,在牠面前搶走牠的東西,想必牠會難過的。移動腳步到菜園去,雖然不大,但也種了五、六種蔬菜,看著這些蔬菜,總覺得有印象,但叫不出名字,看來我得好好認識他們了。結束這三站,也蒐集完中午的食材,之後大伙就變成廚工,分工清洗、切菜、烹飪、熬湯……,親手摘下與烹調的菜餚總是特別美味!

  午餐後,是感性發言時間,聽到每位志工在不同的機緣下,加入了協會,也看到志工熱血付出的一面。今天雖然只當了不到一天的農夫,但從小農們散發的光采,與親自彎腰蹲身的採收過程,深刻地感受到農民樂天知命與謙卑於大地的性格。新化,這個悠久的小鎮,有著這些農夫與農田交織的農村景象,更顯得可愛而質樸!











┌埕裡新鮮事┐

「從產地到營養午餐」,友善大地從此展開

文︱吳書儀  圖︱林嫣如

  食安問題頻傳,新聞中不定時出現著某某食物加工廠的產品出現問題,民眾以拒買、退貨的方式抵制,但現在就連學生們的營養午餐也遇到食安問題!例如:「校園午餐驗出多種農藥、禁藥殘留!」、「校園午餐成為國內食品安全衛生管理令人擔憂的黑洞!」……等狀況。為了改善現況,臺南市政府在2013年率先通過《臺南市學校午餐自治條例》,在2014年時,全市平均營養午餐在地食材供應量,已經超過一成,所以今年將目標提高為15%,將在地食材、有機無毒的農產端上桌,讓學生吃的安心,家長才能放心。同時也可鼓勵農民,持續以友善的方式來對待土地。
  新化區內有許多農地,有較具規模的農場,也有個體戶的小農,新化區長鄭道立希望將「有機食材」推上營養午餐,實際了解後才發現難度高。因檢驗費用較高,小農通常拿不出「無毒檢驗合格證明」,校方受限規定無法採購;而有機農場雖有證明,但因定價問題,也沒辦法採購成為學童的午餐食材,十分可惜。
  若有機會能實踐將在地食材放入學生的營養午餐菜單,在運送中降低食物里程,不只符合環保,更有利於促進在地農業發展,而且用社區資源來支持在地小農,協助農民銷售農產、持續友善大地的栽種理念,在地居民也容易觀察、監督,甚而參與農事,進行食農教育,形成一個良善的循環。

東林有機農場使用網室栽種葉菜類,避免病蟲害。










刊物索取地點:
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臺南市立圖書館總館、永康就業中心、新化區公所、新化區圖書館、新化區各里辦公室、新化演藝廳、楊逵文學紀念館、新化武德殿、郡九街庄觀光標章聯盟店家、慕ㄇㄨˋ紅豆、能盛興工廠、Rainbow Is Coming•彩虹來了、誠品書店(台南安平店、文化中心店)

下期主題預告:【記憶I】截稿日期7月25日

邀請您踴躍投稿,分享您與在地文化空間的生活記憶,字數約500字,附圖為佳。
傳送到新化社區營造協會信箱:sinhua_ca@yahoo.com.tw。如獲刊登,將贈送精美小品。

歡迎在地店家、創業家、社區產業工作者可與本刊編輯群聯繫,讓本刊協助您寫自己的故事,將您的經營理念與特色產品於本刊中曝光。有意願者,請於每月20日前聯繫,以便安排採訪與撰稿。來電請洽:新化社區營造協會 06-5903409吳小姐

有意願加入協會志工行列的朋友們,請電洽 : 06-5903409 胡小姐或寫信至本會信箱 : sinhua_ca@yahoo.com.tw將有專人為您服務。歡迎一起加入志工行列 !


2 則留言 :

  1. 主旨:農場圖片使用申請for臺北市商業處活動舉辦
    信箱:2852@cpc.tw
    您好:敞中心目前承作[台北市政府商業處]臺北嚴選TOP食尚餐廳一案,看到貴單位網站,有篇文章名為"「從產地到營養午餐」,友善大地從此展開"有張東林有機農場照片非常漂亮,商業處FB粉絲團,本週即將有篇po文,主題為[食安新潮流-在地食材的逆襲],長官們認為非常適合使用該照片,想徵得貴單位同意?不曉得您是否方便於6/22(三)pm1:00前回覆!十分感謝您!
    中國生產力中心

    回覆刪除
    回覆
    1. 您好,我是協會總幹事,同意貴單位使用該照片,謝謝貴單位對埕誌的關顧,感恩。

      刪除